个人中心
搜索
文章详情
副标题
AI大数据救了近7000人,省下近14亿——湖北“全覆盖”宫颈癌筛查一年多来成绩亮眼
2024-01-14
1
月
12
日
,由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人工智能与制度建设专业委员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单位举办的“
AI
驱动的数字病理诊断创新成果报告暨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杨灿明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通过视频致辞。
会议以湖北省人工智能宫颈癌免费筛查项目为案例,就人工智能数字病理诊断技术与医疗领域新型工业化等课题进行了研讨。
成果报告发布环节,兰丁股份董事长孙小蓉介绍了湖北省人工智能宫颈癌筛查中的数字病理创新成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潘常刚介绍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武汉兰丁云实验室共同为盐津县人民医院援建人工智能细胞病理实验室,用数字病理技术赋能县级医院的相关情况。
据介绍,湖北省面向全省
1267
万城乡适龄妇女开展的全覆盖宫颈癌免费筛查项目自
2022
年启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与传统的人工筛查相比,新技术实现了宫颈癌筛查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带来了筛查工作模式和能力的重大突破,项目运行过程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诊断平台的日均检测量最高达到
5
万例,到
2023
年
12
月
31
日,项目已累计完成人工智能宫颈癌筛查
5267030
人。与此同时,筛查的阳性检出率也提升至
5.80%
,共查出阳性
305481
例,癌前病变
6817
例(不含自行在各医院复查出的癌前病变数据),晚期癌
624
例。在及时进行治疗的前提下,癌前病变妇女仅需少量医疗费用便有希望避免发展成晚期宫颈癌,保住健康和家庭幸福,如按每例晚期宫颈癌需花费
20
万元治疗费用的保守计算,可为社会和家庭节省医疗开支
13.6
亿元。
此外,由于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管控,实现了筛、查、管、治、研全过程闭环管理,项目的实施初步摸清了湖北省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妇女宫颈癌发病率的基本情况,积累了超过
1200TB
的细胞数据,为湖北增强对宫颈癌的监测预警能力,实现最终消除宫颈癌的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为帮助基层增强执行筛查项目的能力,项目技术单位还在麻城等地建成可开展远程人工智能病理诊断的县级
AI
数字病理中心
13
家,在满足宫颈癌筛查需要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基层病理诊断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了高端医疗资源的下沉。目前,湖北在人工智能宫颈癌筛查中积累的经验已在国内其他地区得到复制,在云南盐津,人工智能细胞病理实验室自建成以来,已累计完成
1172
例各类高发肿瘤疑难杂症细胞病理远程诊断。
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姚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胡立君、兰丁
AI
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庞宝川、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马晶、麻城市卫健局副局长万利胜、济南市章丘区妇保院副院长巩海燕分别发言。与会专家认为,湖北省超大规模人工智能宫颈癌筛查为中国在
3
亿适龄妇女中实施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探索了经济、高效、可及的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病理诊断模式也堪称医疗领域新型工业化的典型样板。该模式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用平台和信息化技术配置资源,形成了全新的生产方式、服务模式、质控体系,让诊断模式和医疗供给实现了跨越式进步,为解决海量医疗需求与医疗供给短缺矛盾提供了重要思路,充分展示了数实融合与新型工业化的方向,并在健康领域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分享
发表评论
登录评论
匿名评论
提交
提交
电话咨询
在线地图
在线留言